近月来,很诡异地,台湾的平面媒体霍然掀起一股“数码货币热”,有关“数码货币”的报导几乎天天出现,大肆宣扬各国央行都如火如荼地抢数码货币的发行与研究。
去年十月十日,经济日报报导美国联准会等七个主要国家央行所组成的小组,已经草拟发行央行数码货币(CBDC)的关键原则,希望能赶上中国脚步。自由时报也报导我国央行在去年六月完成银行间大额交易的“批发型CBDC可行性技术”研究,目前全球已有八成央行著手这类研究,国际间央行对CBDC的态度亦转趋正面。问题是,台湾的金融媒体为何会出现数码货币热潮,而非日本或美国?
中国是提倡“数码货币”的先驱,人行的数码货币研究始于二○一四年,二○一七年进一步成立相关研究所,去年四月宣布数码人民币先行在深圳、苏州、雄安、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。北京认为数码货币技术成熟,可针对“一带一路”的借款和交易都使用数码人民币,如此就能绕过以美元为清算货币的SWIFT系统,可见中国人行加速数码货币之推展,意在挑战美元霸权。北京一位数码货币研究员指出,“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,可能会集中在数码金融领域,数码货币或将是终极战场”。
到底数码货币是什么?广义来讲,以电子化方式实现的货币就是数码货币,如利用手机、平板、透过网络交易的皆属之,第三方支付如Google Pay、Apple Pay、网络银行所使用的货币,都可算是数码货币。
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表评论称“中国需要成为第一个发行数码货币的国家,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减少对美元支付体系的依赖”。但这里中国人行所称的数码货币,其实只能称为人民币支付数码化的一种改良或支付新制,所支付的货币仍然是“不称为人民币”的人民币。数码货币不管如何,仍然必须创建在消费者对数码货币发行机构,如银行或国家央行的信赖机制之上。意义上,人民银行自称的数码货币与国际所通用的“美元”无实质上之差异,所差的是“人民币”与“美元”的称呼及币值不同而已。
随著中国经济之羽翼日丰,人民币与美元的战争日趋炽烈,台湾要站在哪一方?“人行数码货币”或许我们可将其称为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现金卡较为贴切,“数码货币”只是北京耍嘴皮的大外宣而已。“无现金社会”是数码专制政权控制人民思想、经济行为之极致,绝非自由世界追求之目标。我们实在无须随北京之音乐起舞,为虎作伥。
(作者为国家安全会议前咨询委员)自由时报0405